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已经记不清楚有多久没有上过新浪首页了,昨天偶然打开了一下,在我2.4G Core 2 Duo处理器,4G内存的MBP小本本上,没有广告过滤插件的Safari居然被贴满小广告的新浪首页噎住20秒卡着不动。我不知道这个时代还会有多少人访问这种1.0形式的门户首页。当然,新浪会有一批老用户,就像办公室里那些一杯茶一张报的大叔一样,每天准时打开新浪看首页。但年轻一代显然已经不再爱它了。

这让我开始反思“媒体”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先抛开电视视频类媒体不谈。只讨论平面媒体。在传统平面媒体和Web 1.0时代,媒体中包含三个主要角色:作者、编辑和媒介承载。作者负责产生符合媒体质量要求的内容,编辑负责甄选内容,媒介承载(譬如印刷出来的杂志)负责把内容传递给受众。

媒体作为一种经营形态,必须有盈利模式。传统媒体(包括Web 1.0媒体)盈利模式通常有两种:发行收入(向读者收费)和广告收入。国外大部分平面媒体靠发行赚钱,这条路在国内很难行得通,因为国内读者难以接受高于印刷成本的价格。所以国内以杂志为代表的平面媒体和在线媒体通常都靠广告支撑。

无论采用何种盈利模式,媒体都必须达到一个基础的发行量(经济规模)才能够盈利。对于国内大多数杂志类媒体,发行量小于一万份很难存活。对于网站更是如此,靠广告收入能够活得好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十多家门户和垂直门户。

这会导致两个潜在问题,第一,媒体的收入模式导致媒体天然难以保持中立性。不客气的说,很多国内媒体靠讨好广告主,以及威胁潜在广告客户获取超额回报。当然这种模式经常会被粉饰成“媒体影响力”。好吧,我就也这么叫好了,不然很多媒体的朋友虽然理性上认同感情上也会不爽;第二,媒体难以保持中立的编辑和版面限制会导致作者的内容观点和内容发布渠道都被局限。读者看到的内容是经编辑挑选过的内容,第一难以保证所有有质量的内容都会被刊出,第二天然缺乏中立性的编辑会左右内容的刊出。

当然这个逻辑并不适用于所有媒体。对于刊登高质量内容的严肃媒体,这种情况会好很多,读者愿意承受内容溢价,媒体可以靠售卖内容支撑采编发行,但这种媒体毕竟是少数派。

Web 1.0时代延续了这种方式,所以以新浪搜狐为代表的Web 1.0媒体依旧保持了“媒体影响力”。但这种状况在Social Media时代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在微博时代,有能力的内容作者可以越过媒体本身直接向读者传递内容。虽然这种传递效率还不够理想,但同样是一革命性的飞跃。编辑越来越难以左右内容,在很多领域,传统的“媒体影响力”正在丧失。

传统媒体正在被社会化媒体粉碎。这就是本文标题Smashing Medias的涵义。丧失了“媒体影响力”的传统媒体,还能再透过左右言论享受广告溢价么?

那么,如果传统媒体影响力在很多细分领域逐渐失效,是否意味着这种价值会被转移到Social Media平台上?我对这个猜想也心存疑惑。因为编辑很难左右Social Media的传播,所以这些价值不是转移,而是失去。或者说,即便用户注意力从新浪频道转移到新浪微博,新浪频道所能享受的广告溢价也很难转移到微博上,因为新浪的编辑缺乏左右微博内容传播的能力。如果操作不当,新浪微博很可能变成一个“哑通道”,提供了最大的媒体平台却无法充分享受以往的媒体价值。

一些有影响力的微博作者会成为新的小型媒体,但对他们来说,同样不能像某些传统媒体那样,随意“引导”言论,因为在这个互动媒体平台上,任何明显的谎言和虚伪的误导都随时可能被揭穿。虽然谎言不能完全杜绝,但他们必须表现得更加坦诚。

那么平台的出路在何方?我觉得蕴含了海量内容和用户互动行为的平台无疑有巨大的潜在价值。只不过这个价值的挖掘不能再像传统媒体那样简单粗暴。平台需要重新站在用户角度审视自己的价值,透过关怀每一个用户个体,为每一个用户个体创造附加价值来使自己增值,这同样需要强大的技术能力来支撑。这对新浪意味着巨大的机遇,也意味着更巨大的挑战。

我们会看到传统1.0模式的迅速崩盘么?我同样不觉得会有那么快。因为在很多领域,专业的、系统性的内容难以依靠Social Media模式产生。在广告售卖最为火爆的汽车、房产、IT、游戏等领域,Web 1.0模式依旧有它巨大的生命力。先被粉碎的,会是新闻、时评、娱乐时尚这类原本就较为碎片的领域。

对于纸媒来说,原来碎片式的形式同样会走向没落,因为碎片信息已经很泛滥。而对于很多深度读者,更需要系统化的媒体来了解一个话题的全貌。《三联生活周刊》最近的变化就是一个例证。

粉碎,意味着旧价值的丧失,同样意味着新价值的产生,其中会有很多机会。  

话题:



0

推荐

简江

简江

11篇文章 12年前更新

嘉丰资本副总裁。一个执着于洞察商业、融合资源的创投行业从业者。

文章
  • 文章归档
2011年 11篇